联系京审
  业务咨询:010-82672400
  投诉建议:13701000699
  E-mail: lzm@cpa800.com
您现在的位置:京审首页 > 我们的服务 > 审计 > 报表审计 >

内部审计六大特性(2)

时间:2010-03-30  点击: 来源:未知

   3.审慎性。
   所谓审慎性,就是要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围内对审计事项进行有限地保证,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审计风险。同时应通过审计监督,促进企业审慎、规范经营。
   内部审计由于受到决策层意愿、审计对象配合程度、审计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,有时很难深入追究问题根源、形成原因、内在联系及责任人,尤其是涉及诈骗、贪污、账外账、小金库等性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,对审计师的要求更加苛刻。
   由于许多问题年代久远、当事人调离甚至死亡、资金没有在正常账表内反映、缺少相关证明材料等约束,审计师很难进行定性判断和结论。但是,决策层对审计机构的要求和期望值并未降低,一旦在审计过的区域或范围内出现经济案件、重大违规事项,决策层一般倾向于追究同期审计机构和审计师的责任,使内部审计的风险骤然增大。提高内部审计的审慎性,就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付出努力:一是审计师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,培养敏锐、高超的职业技能,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。做到既规避审计风险,又促使企业正确处理好发展与风险防范、内部控制的关系。二是审计过程规范,审计技术先进,审计证据确凿,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发表合理意见,不提供绝对保证。三是不排除内部审计局限性造成的疏漏,对因审计责任心以外原因未及时发现风险隐患, 以致产生经济案件和重大违规事项的,应及时总结教训。
   4.公开性。
   所谓公开性,就是在不涉及国家机密、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,对审计机构所开展的一系列审计过程和结果,实行公开化。
   过程公开,就是将审计的程序、审计的要求及操作公开。结果公开,就是将审计报告、审计建议、处理决定等在更大的程度上公开。公开化,有利于决策层、管理层和操作层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,保证审计过程的规范性,避免对审计机构的不必要干扰,严肃追究和处理相关责任人;还有利于充分反映审计成果,使审计机构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,接受更广泛意义上的再监督。由于历史原因和某些思维定式, 内部审计机构对此一直忌讳莫深,很少有审计过程和结果公开化的尝试,造成审计对象不必要的猜疑、审计过程得不到协调配合、审计结论常被“束之高阁”、审计追踪不落实等现象。要解决这些矛盾,就要从保障知情权、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高度出发,建立完善的审计过程、审计结果信息公开制度,加强审计机构与审计对象的交流、反馈,并以企业政策程序的形式固定下来。通过公开透明的审计操作方式,向审计主体以外的对象保证审计的公平和公正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计监督。
在线客服系统
在线客服系统